一、低層、多層建筑結構選型 根據(jù)建筑結構的基本概念,如何將四大結構材料構成的各種類型的受力構件適當?shù)亟M合起來,用以抵抗各類荷載的作用,以期構成一個安全、經(jīng)濟、完整的建筑結構體系,這就是結構選型的問題。 低層、多層建筑常用的結構形式有磚混、框架、排架等。 (一)磚混結構 磚混結構是使用得最早、最廣泛的一種建筑結構型式。這種結構能做到就地取材,因地制宜,適合于一般民用建筑,如住宅、宿舍、辦公樓、學校、商店、食堂、倉庫等以及各種中小型工業(yè)建筑。 不同使用要求的混合結構,由于房間布局和大小的不同,它們在建筑平面和剖面上可能是多種多樣的。但是,從結構的承重體系來看,大體分為三種:縱向承重體系、橫向承重體系和內(nèi)框架承重體系。 1.縱向承重體系 問圖14l) 荷載的主要傳遞路線是:板一梁一縱墻一基礎一地基。 縱向承重體系的特點: (1)縱墻是主要承重墻,橫墻的設置主要為了滿足房屋空間剛度和整體性的要求,它的間距可以比較長。這種承重體系房間的空間較大,有利于使用上的靈活布置。 (2)由于縱墻確的荷載較大,因此賠上開門、開窗的劃。和位置都要受到一定脫。 (3)這種承重體系,相對于橫向承重體系,樓蓋的材料用量較多,墻體的材料用量較少。 縱向承重體紗適用于使用上要求有較大空間的房屋,或隔斷墻位置可能變化的房間。如教學樓、實驗樓、辦公樓、圖書館、食堂、工業(yè)廠房等。 2.橫向承重體系(如圖1-4-2)
荷載的主要傳遞路線是:板—橫墻—基礎—地基。 它的特點是: (1)橫墻是主要承重墻,縱墻起圍護、隔斷和將橫墻連成整體的作用。一般情況下,縱墻的承載能力是有余的,所以這種體系對縱墻上開門、開窗的限制較少。 (2)由于橫墻間距很短(一肌在3~4.5m之間),每一開間有一道橫墻,又有縱墻在縱向拉結,因此房屋的空間剛度很大,整體性很好。這中承重體系,對抵抗風力、地震作用等水平荷載的作用和調(diào)整地基的不均勻沉降,比縱墻承重體系有利得多。 (3)這中承重體系,樓蓋做法比較簡單、施工比較方便,材料用量較少,但是墻體材料有量相對較多。 橫向承重體系,由于橫墻間距密,房間大小固定,適用于宿舍、住宅等居住性建筑。 3.內(nèi)框架承重體系(如圖1-4-3) 外墻和框架柱都是主要承重構件。其荷載的主要傳遞路線是:
其特點是: (1)墻和往都是主要承重構件,由于取消了承重內(nèi)墻由柱代替,在使用上可以有較大的空間,而不增加梁的跨度。 (2)在受力性能上有以下缺點:由于橫墻較少,房屋的空間剛度較差;由于柱基礎和墻基礎的形式不一,沉降量不易一致,以及鋼筋混凝土柱和磚墻的壓縮性不同,結構容易產(chǎn)生不均勻變形,使構件中產(chǎn)生較大的內(nèi)應力。 (3)由于柱和墻的材料不同,施工方法不同,給施工工序的搭接帶來一些麻煩。 內(nèi)框架承重體系多用于教學樓、旅館、商店、多層工業(yè)廠房等建筑。 在設計磚混結構時,必須根據(jù)生產(chǎn)使用要求、地質(zhì)條件、抗震烈度、材料、施工等條件,本著安全可靠、技術先進、經(jīng)濟合理的原則對幾種可能布置的承重體系進行綜合比較,最后確定選用哪種承重體系。 (二)框架結構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在多層建筑和工業(yè)建筑中應用非常廣泛?蚣芙Y構能形成較大的室內(nèi)空間,房間分隔靈活,便于使用;工藝布置靈活性大,便于設備布置;該結構抗震性能優(yōu)越,具有較好的結構延性等優(yōu)點。 框架結構的體系是由樓板、梁、柱及基礎4種承重構件組成。由主梁、柱與基礎構成平面框架,它是主要承重結構。各平面框架再由連系梁連系起來,即形成一個空間結構體系,墻體不起承重作用。 二、大跨度建筑結構選型 所謂大跨度建筑,都是相對而言,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,大跨度的尺度在不斷地拓展。 (一)平面體系大跨度空間結構 使用平面結構體系可獲得理想的大空間建筑物。 1.單層剛架 這種結構桿件較少,因為是直線桿件,制作方便,特別是橫梁為折線形的門武剛架受力性能更為良好。我國的門式剛架跨度已經(jīng)做到76m。 2.拱式結構 拱是一種較早為人類開發(fā)的結構體系,廣泛應用于房屋建筑與橋梁工程中。使用的材料極為廣泛:鋼、混凝土、鋼筋混凝土、木材以及石材。 拱是一種有推力的結構,它的主要內(nèi)力是軸向壓力。因此這種結構應特別注意拱腳基礎的處理。 這種結構特別適用于體育館、展覽館、散裝倉庫等建筑。 這種結構的跨度比較適宜的應用為 40-60 m。 3.簡支梁結構 當屋蓋跨越的距離在18m以下,屋蓋隨構件采用屋面大梁(簡支梁X也不失為一種可取的結構方案,因為施工制作簡單,施工技術要求不高,適應性強,但跨越的距離受約束。 4.屋架(即排架結構的主要構件) 屋架是較大跨度建筑的屋蓋中常用的結構形式。我國的預應力混凝土屋架的跨度已達 60多米,而鋼屋架的跨度已做到70多米。不過我國使用量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屋架跨度 為24~36m, 屋架的受力特點為節(jié)點荷載,所有桿件只受拉力和壓力。因為屋架是由桿件組成的結構體系,在節(jié)點荷載作用下,桿件只產(chǎn)生軸向力。 以上四種結構,均為平面受力體系,即結構所受的荷載以及由荷載而引起的內(nèi)力均作用在由構件軸線所構成的平面內(nèi)。這種平面結構體系,為人們所常用而熟悉,受力明確,傳力簡便可靠,分析理論經(jīng)典而成熟。但這種結構有一個很大的弱點,就是側向剛度差。欲想獲得在使用上最低限度的側向剛度,必須另行設置支撐體系或連系梁,相對來說較不經(jīng)濟。 (二)空間結構體系 空間結構體系包含網(wǎng)架、薄殼、折板、懸索等結構形式。 1.網(wǎng)架結構 網(wǎng)架是一種新型結構,由許多桿件按照一定規(guī)律組成的網(wǎng)狀結構。具有各向受力的性能,不同于一般平面行架的受力狀態(tài),是高次超靜定空間結構。 它具有如下優(yōu)點:由于各桿件間互相起著支撐作用,具有整體性強,穩(wěn)定性好,空間剛度大,抗震性能好的優(yōu)點。在節(jié)點荷載作用下,網(wǎng)架的桿件主要承受軸力,能充分發(fā)揮材料的強度,達到節(jié)約材料的目的。同時由于桿件類型劃一,適合工廠化生產(chǎn),可地面拼裝、整體吊裝。 2.薄殼 薄殼常用于屋蓋結構,特別適用于較大跨度的建筑物,如展覽館、俱樂部、機庫、倉庫等。殼體的種數(shù)又多,形式豐富多彩,適用于多種平面,這為創(chuàng)作多種形式的建筑物提供了良好的結構條件。薄殼結構的曲面通常以其中面為準,其平分殼板厚度的曲面稱之為中面。 薄殼結構的曲面形式: (1)旋轉曲面(如圖1-4-4)。由一平面曲線作母線繞其平面內(nèi)的軸旋轉而形成的曲面稱為旋轉曲面。如球形曲面、旋轉拋物面、橢球面、旋轉雙曲面。 (2)平移曲面(如圖1-4-5)。由一豎向曲母線沿另一豎向曲線平移所形成的曲面稱平多曲面。在工程中常見的橢圓拋物面雙曲扁殼就是平移曲面。 (3)直紋曲面(如較1-4-6)。一段直線的兩端各沿2條固定曲線移動形成的曲面叫直紋曲面。扭殼、拋物面殼、筒殼、柱狀面殼等均是直紋曲面。 3.折板 折板結構是一種類似于筒殼的薄壁空間體系。它也是由邊梁、橫隔以及薄板組成?臻g工作原理也類似筒殼(如圖1-4-7)。目前我國施工的折板跨度已達27m。 4.懸索 隨著工業(yè)生產(chǎn)的發(fā)展以及大型公共建筑要求的空間愈來愈大,采用前面已提到的結構形式已很難滿足這一要求,即使可以達到要求,但可能由于因其材料用量大,結構復雜,施工困難,造價很高,會造成極不合理的現(xiàn)象。懸索屋蓋結構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適應大跨度需要而產(chǎn)生并發(fā)展起來的一種結構形式。 懸索結構由索網(wǎng)、邊緣構件、下部支承結構組成,如圖1-4-8所示。 假定索是絕對柔性的,任一截面均不能承受彎矩,而只承受拉力。懸索只能單向受 力,承受與其垂度方向一致的作用力。 三、高層建筑結構 高層建筑的結構特點如下: 1.高度高 顧名思義,高層建筑的特征在于“高”。對高度大于等于24 m的房屋,用傳統(tǒng)的砌體結構承重已不適宜,風荷載及地震作用產(chǎn)生的水平力已成為結構設計的重要因素。 ‘“高規(guī)X峨的上限并未作出明確的規(guī)定,只是提出最大的適用高度限制,對簡體結構為 180m。建議宜將高層建筑大致劃分為: 一般高層建筑24~50m; 較高高層建筑50~100m; 超高層建筑100~200m; 特殊高層建筑200m以上。 2.荷載大 由于高層建筑高度大、層數(shù)多,豎向荷載很大。100m左右高的建筑,底部單柱豎向軸力往往達10000~30000kN。地震作用產(chǎn)生的水平力、風荷載產(chǎn)生的水平力,不單數(shù)值大,而且作用高度高,使建筑底部產(chǎn)生很大的彎矩與傾復力矩。 3.技術要求高 高層建筑體形高聳與荷載大帶來的問題是多方面的。例如:需要采用輕質(zhì)材料,特別是輕質(zhì)的新型墻體材料以減輕自重;需要采用高強度的結構材料,如鋼結構、型鋼混凝土結構。在混凝土結構中,受力較大的部位(如底部各層的柱),可采用C40、C50級的混凝土,甚至采用更高強度的混凝土。采用各類抗側力、抗側向拉移性能優(yōu)良的結構體系。在結構計算上,除計算理論的復雜之外,構件的軸向變形研究、動力特性研究以及結構延性、構造連接等都較之一般建筑結構有特殊要求。
|